发布时间:2020-12-03 浏览次数:
流淌过五千年历史长河,进入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潮头,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回应时代关切,擎起改革这一最鲜明的旗帜,为中华文化前行指明方向。
延续文脉,春风融化百年冻土之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形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徳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上,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时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传统文化“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立德树人,激活中华儿女的传统文化基因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在公民道德层面,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生座谈时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国无徳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家道传承层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2015年春节团拜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塑造和践行良好的社会主义家风,引导公民向上向善,形成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古为今用,创新转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数年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法安天下,徳润人心。”在法制构建层面,习近平2014年9月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曾引用韩非子“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提出“礼法合治”“徳主刑辅”“德法融促”的治国理政思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反腐建设层面,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人类发展层面,从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至今,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谈及“命运共同体”已不下百次。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案”。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习近平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学态度,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将其融入中国道路,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完美“超越式传承”。“不忘本来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唯有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才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植根于厚重的文化土壤之中。(吕明晰)
下一篇:人生中最伟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