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22 浏览次数:
这就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学会转身、转念。
这“二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生命的惯性从来都是朝着“我”的,何况在这个大家想着法子加强“我”的时代。
颜回能够“不贰过”,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是怎样用功的呢?肯定还是回到“本自”。因为只有回到“本自”,才能“本无动摇”。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当家做主”。本自的状态就是“当家做主”。这个时候主人是在家的,只有主人时时刻刻在家里面,他才能避免犯错误。犯错误意味着主人不在家,小偷进来了。小偷一直在伺机而动,主人离开时,就是小偷动手时。就是说,我们要跟踪自己的心意达到一种不间断的程度,这就是功夫。
而要跟踪心意,就要我们识得一个个念头,古人把它叫惑。当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念头,已是不易。一个人能够做到断念那就是圣人了。对于常人来讲,这显然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办到的事情。要把念头断掉,就要把世事断掉,因为念头是世事的投像。可是一个人要把世事断掉可能吗?就算你把工作辞掉,隐迹山林,但你还得吃穿住行。冷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遇冷求暖,遇饥求饱,这是不是念头?
于是古人开出一个药方,那就是伏住杂念。就是说,当念头到来,更为准确些说是当杂念到来,不必要的念头到来,我们能够降伏它。
我不喜欢降伏这个词,应该是看破它。当我们识破世俗的爱是一个假有,我们就不会为它而起心动念;当我们识破世俗的财富是一个假有,我们就不会为它而殚精竭虑;当我们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虚情假意”,当情意绵绵时,我们的心里就会升起一个幽默,嘿嘿,虚情,嘿嘿,假意。
一个虚,一个假,道尽了世俗真相。
见得多,肯定“惑”会多。这些惑,存在心里久了,古人把它视为“尘沙”,真是好。烦恼即是惑,即是念头组。当一个人的心里连念头都没有了,当然就没有念头组。没有了念头组,当然就没有烦恼。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断惑的程度,就是幸福的程度,快乐的程度。
现代人强调有尊严地活着。岂不知只有“独立自主”,才有尊严可言。当一个人不能“独立”,不能“自主”,时时嚷着向娘要奶喝,就没有尊严可言。而要真正“独立自主”,就必须学会向内。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宇宙的缩影,他是全息的。既然他是全息的,那就意味着他是自足的,什么都不缺的。既然什么都不缺,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因为他求而奴颜婢膝吗?
向外求永远无法尊严的活着,因为有求就得卑躬屈膝。
而且“外”无止境,则“求”无止境,尊严就永无实现之日。
老祖先教育子女,“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就是看到,如果一个人把营华屋谋良田作为奋斗目标,那他一生都无法找到幸福。那在哪儿寻找幸福呢?“本自”。
古人在开发生命本身中寻求幸福,今人在开发地球中寻求幸福,这是两个天大的差异。引导人们向内寻找幸福,是《弟子规》的功能之一。